财新传媒
2015年05月07日 17:19

放下手机,望天空

忙碌思碌半天后,想找个地方静下,寻到公司靠窗的一间无人的小屋,开窗,春日的风一席而入,带着凉意。几平米四壁皆白的屋,中间是白色的办公桌,旁一把黑色的椅,坐下,转向窗的方向,无意识中掏出了手机,低头开始看。

不知何故,莫名厌恶的感觉,把手机轻甩在桌上,抬头顺光眺望窗外。天空是阴亮的光,没有蓝天,是远的淡灰色;窗口有带锈色的铁栅栏,外面是几株叫不出名字、不甚高、也不漂亮、深绿色亮亮叶子的树,随风瑟瑟摆动。他们离我很近,天天守在窗口,但从没注意过他们。

别样生命原本与我们相同,皆有灵性。自以为聪明的我们,混沌于世界中。有时,就在那一霎那,放下手机,舒一口气,静静的,远望天空。

阅读全文>>
2015年04月28日 09:01

『音乐随想录』音乐家的爱情

近来工作忙,很少听音乐,于我很少发生。商场上无感情,音乐一直温炖的情感在渐渐消融?这让我想起列宁,年轻时的他与同龄人没有太多区别,因为从事革命的哥哥被沙皇政府处死,毅然走上革命路,断然决定不再听音乐,太多感情刺激会腐蚀、软弱铁一般的意志。既然音乐对人情感有如此影响,音乐家的性情又是怎样? 

有传世作品的的音乐家必然具备两个天生的条件:对看不见的客观世界异常敏感深刻的洞察力,超常的音乐天赋能将洞察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02日 21:04

有什么要说和一定要说什么

一部经典电影,一定是一个导演有什么要说,或是灵感于一个剧本,一部小说,一个耳闻,一个启示,或是一人一名一景一瞬间,或是一个记忆,一段历史,心弦被拨动,脑海有波涛,宇宙环抱,颤音萦绕,如沉浸于酒中,熏陶反复,无边无际。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高科技术都是手段,如何表达故事才是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杂念太多的人难以做出一个好电影。

         一部可以称之为杰作的电影要有一个好导演,但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偶发的几...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18日 14:58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近代音乐史中最重要时代,跨越时间长,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达一百多年之久;匈牙利的李斯特承前启后,成为浪漫主义典型代表,周游欧洲列国,一生收了几百学生没有收过一分钱学费,散布各国的学生也是音乐中主流,将浪漫主义的人文与理想色彩演绎的淋漓尽致。随社会跌宕,以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俄国等以国家为代表的新文化中心出现。世界大同,音乐没有边界,相互交融影响,音乐大家层出不穷,创作众多...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28日 22:39

知识分子,音乐家,和肖斯塔科维奇

知识分子,音乐家,和肖斯塔科维奇

-- 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和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

       知识分子的含义在西方传统和俄国革命后共产主义社会中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暂且称之为东西方区别。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学没有上完,是苏格兰农民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他自幼爱读书,有钱后捐款建立大学、音乐厅、医院和图书馆。在西方,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不代表一个阶层,而是一种现象,在音乐界中也是一样。

       巴赫、海顿、亨德尔、莫扎特的一生多是为贵族或...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20日 00:54

三部关于“命运”的交响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沧》讲的都是关于人和他们命运的故事。

理智战胜感情,知识科学战胜愚昧无知,新的事物以常态出现,狂飙突进中寻求人类的启蒙。在人能胜天的自信中,人之将死又以汹涌之势迎面扑来,功名利禄以及飞逝不再的年幼懵懂被披上黑暗的厚衣,在寂寞独处时,剩下的只有瞬间存在的意义与永恒黑暗的主题。历史人物与历史本身交相辉映,传奇与现实融为一体,音乐...

阅读全文>>
2014年04月04日 00:51

『音乐随想录』音乐家的精神与性格

『音乐随想录』音乐家的精神与性格

精神与性格决定一个音乐家的创作,精神性格无法独立的人成为不了音乐家。性格可以千奇百怪,精神可以阳光黑暗,音乐随性格精神而起伏跌宕。

Great在中文中没有贴切的翻译,“伟大”要比“杰出”更为恰当,突出重要性,如Great Pianist,伟大的钢琴家。然而,“伟大”的中文含义包含过多阳光般的正能量,缺乏辩证的两面性和历史的复杂与沉负感。实际上,历史中最“伟大”音乐家的精神性格多是怪异且迥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性...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27日 05:15

寻找一条底线

文化传承是沉淀,潜移默化。现在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粗糙区别,例如,被定义为西方的咖啡文化。其实,咖啡文化源于北非中东,而且,其的特点从一初始就异常鲜明,至今没有本质变化。所以,文化没有边界,有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上个世纪初,中国开始自上而下的精英变革,一种新的思维和逻辑方式开始被冠以西方文化之名洗染中国传统;物极必反,毫无防备的传统挟贫苦大众之力自然反击,社会来回激荡、甚至相互抵消...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3日 22:36

『音乐随想录』音乐史中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欧洲各国的民主进度与到柏林的距离成正比。”

历史是物理数学,可以模型量化;历史喜欢捉弄人,在咫尺间失之交臂;历史热衷悲剧,最绚丽多彩的人物总会是剧中的主角。

艺术史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又往往与历史大格局格格不入,如果仅从艺术史看一个时代甚至会有错觉感,其中又以音乐史为典型,再以俄国音乐史特别突出。当历史凝聚时光交点在音乐的辉煌时,总有悲鸣的壮丽。

英国虽然是欧洲经济变革的发源地,但是艺术的敏...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09日 00:31

我爱肖邦 - 一个关于时代的故事

       一个时代产生时代人物。在大时代,大时代人物崛起于社会方方面面,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气,成就非凡,经时间洗涤更加璀璨,令后人或仰慕或感叹或得之道用于今日。以中国今日社会成就,除去高楼大厦,尚没有大时代身影,依旧拾人牙慧,单调乏味。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是理想主义的时代,虽然革命战争不断,但是思想的解放是看不见的力量,让人由麻木传统向智慧创造转变,智慧是汪洋大海,浩瀚宇宙,是可以跳出...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30日 23:39

冯小刚再次证明了自己和我们的时代

冯导已经说过,春节晚会都会挨骂。既然有这样的底气,大家也就都不要客气了。冯导比别人聪明就在这,又一次想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体制内老人还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他尝试了,也先看到了,也第一个承认自己的一样无能为力。以一反十,也是对冯导近年电影的一个总结和照明镜,以及中国所谓主流文艺界现状的一个墓志铭。

       看节目时就想提醒冯导,这是2014年不是1984年。1984看似蛮新鲜的东西到2014近乎假大空。马季已经死去,姜昆...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9日 22:49

孩子学钢琴和“变与不变”的世界

       侄女大二,寒假来京,言明大学后直接靠研。问为什么,说好找工作。想与她经验谈,发现现在小朋友年轻气傲自有理论,也就放弃。中国人大把钱花在无用功上,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着。我有尚在年幼的小孩,已经开始学钢琴,常在想,为什么要学钢琴呢?

       在美国时,钢琴学校几乎三分之一都是中国孩子,也偶尔闻听中国人讲孩子学琴之事,说了一圈基本都能回到考大学上。小孩学钢琴用钱费力,孩子父母都会呕心沥血,中国虎...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05日 22:28

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与难以抬头的中国电影环境

近来有不少关于冯小刚和他新电影《私人订制》的新闻,有对《私》的贬评、支持、感慨,还有冯小刚自己愤怒的反击,小感情小伤感小愤怒不少。一种滑稽的感觉油然而生,冯这次又是玩了一把,撒了点娇,几个亿的票房后,还能全身而退备受吹捧。

中国制度已经形成一个既得利益圈,圈子中人也是制度中的名人,不管嘴巴怎么讲,进去了就不愿意为了所谓理想或者洁身自好出来。在制度下,社会里的人多会“笑贫不笑娼”。作为既得利益者也...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03日 01:51

音乐的纯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 Sviatoslav Richter

音乐的纯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 Sviatoslav Richter

大部分人来此一世像是巧合,来无影去无踪,留下记忆不多;但有些人却好像生来即带有特定使命,为此而生直到老去,珍留遗产,令后人唏嘘不已。因为他们奇特,所以多是言语描绘所不能及。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是产生伟大钢琴家的时代。然而,在钢琴家之间,苏联的Sviatoslav Richter又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

Richter生于1915年的乌克兰,父亲是德国音乐家,后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作曲与钢琴;母...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23日 00:41

大众一起努力扼杀一个音乐家

       古典音乐对人天赋要求极高,万里挑一。即便如此,成大器者仍需‘天时地利人和’。时代出英雄,生要逢时。顾圣婴,1958年与意大利人Maurizio Pollini同得日内瓦钢琴比赛大奖。1967年文革时顾圣婴全家一起自杀,而Pollini现在早已成为国际级的钢琴大师。今天的中国出了两位有国际声望的年轻钢琴家,朗朗和李云迪;不过,如果顾圣婴天上有灵,不见得会有欣慰,或许更多是叹息不已。

经济社会是兹育古典音乐和其它艺术的沃...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4日 20:19

现代法国钢琴家对古典音乐的浪漫 – Alexandre Tharaud

现代法国钢琴家对古典音乐的浪漫 – Alexandre Tharaud

       法国,近半个世纪对艺术的理解多少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情结,或是去追求一种忘我至纯的美;或是在人性探讨中挑动深藏的神经,曝光堂皇之下的脆弱;或是雾里来雾里去,纠结升华一个晦涩的懵懂。在电影《理发师的丈夫》中,年轻女主人伤感已经年过半百的丈夫,生命瞬间的美好必然老去暗淡,因此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如果在美国,这可能是一部关于忧郁症与家庭的电影;在法国,就谱成了柳永式的绝命诗。

       Alexandre ...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15日 14:40

『音乐cafe』the Clash - 最纯粹的朋克唱片

『音乐cafe』the Clash - 最纯粹的朋克唱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音乐环境贫乏,但还是流行音乐创造的黄金期,黑豹、崔健都出自那个时代。他们一开始重荤避素,喜欢模仿重金属和朋克这样喧嚣放诞‘我靠,你管我是谁’的风格。

       英国朋克音乐与美国的朋克风格迥异,但个性更突出、影响更深远。在佼佼者中,“性手枪”比“碰撞”要出名早,奠定英式朋克基础,但以音乐来论,碰撞的天赋远为彰显,其在1977年出的第一张同名唱片the Clash在朋克音乐中的地位...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04日 22:47

『音乐随想录』至美,协奏曲与巴赫

 

       我九十年代在美国上大学时副修音乐。音乐理论课上,一个美国同学说巴洛克时代巴赫写的《空气》是世界上最美的曲子。历来音乐喜好广杂,但对贝多芬以前的时代,除了Vivaldi的《四季》外,都有种说不出来的距离感,如巴洛克音乐中宫廷与宗教风格重,没有之后音乐个人表现的欲望张力,如李斯特、肖邦或者瓦格纳,更不要说披头士和Led Zeppelin。然而,隐隐约约有种预感,有天我会恍然理解那个美国同学关于巴赫《空气》...

阅读全文>>
2013年10月20日 23:17

二十世纪著名钢琴家Glenn Gould与巴赫的协奏曲

二十世纪著名钢琴家Glenn Gould与巴赫的协奏曲

Glenn Gould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加拿大人,如众多著名钢琴家一样,自幼显露音乐天赋。在开放独立的成长环境和西方普遍的音乐氛围中,虽然尚处年幼,已经自有性格,顾己喜好,自成一家,音乐天赋随其性格而妖娆,十几岁就已经名誉欧美音乐界。由于其性格自幼怪异,有众多奇异习惯,神经质,如夏天要穿大衣带手套;音乐天赋凌人之外,还从事音乐评论和有自己主播的节目,使其颇具传奇色彩,死后多有电影关于他生平。

...

阅读全文>>
2013年07月27日 09:22

再谈Post Rock: 十张经典Post Rock唱片

再谈Post Rock: 十张经典Post Rock唱片

  

       Post Rock是现代音乐中的奇葩,难归类,纯乐器演奏、基本无唱,缺乏流行音乐的商业构成。三把吉他一个鼓可以勾出一个浩泱深广通今博古的交响乐的氛围来。因为一开始Post Rock就注定难以主流化商业化,音乐也因此少受拘束。较出名Post Rock乐队的intelligent intellectual(中文没有配套词,可能是一直没有存在过,“知识”或“知识分子”几乎会误导)气息重;一张好唱片不夸张的说,是用音乐在作画和拍电影,虽无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