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传记,还原一段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个人。作者,能够尽量不带感情色彩和受自身文化背景影响,行文以史实和人物贯穿,这不仅需要客观的态度,还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社会以“人”为核心,人的素质决定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行为意识。小事件多有偶然,大历史则是必然。
处于历史中的社会现象无处藏身,但社会现象又千丝万缕。只有通过作者的笔可以把现象串起来还原历史。西方历来重视社会类学科研究,凝结浓缩,跳出社会轮回,将社会和其中的人化为哲学思想理论,不断基于过去产生新思维,作为行为导向。美国就是力行此宗旨的最好范例。从开国之初的政经结构、反奴隶制的内战到二战后期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这是在美国的特定环境下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思想方式。
二战期间的史迪威,名义上作为蒋介石的总参谋长,他自始至终有一个强烈信仰,“中国士兵通过好的训练,匹配现代化武器,得到合理对待,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军队抗衡。”他希望给他机会训练90个师的中国军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在二战前的美国并不是军事强国,一旦参战,美国迅速全民投入到战争中。在短短几年中动员和培训了世界上最为强悍的百万军队,出现了马歇尔、巴顿、Bradley等众多著名将领。如Bradley所说,“我打仗是因为我没有选择必须打仗。”不好战,不主战,不畏战。这种现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内战、一战和二战皆是如此。在美国二战中的将领中,参谋总长马歇尔称史迪威是最杰出的,委派他来中国是因为中国会是最困难的战区。
蒋介石深晓美国,他等着美国参战、等着美国军事强大、等着美国打败日本。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思想理念是内部权力斗争。他一方面对外国存留100年来被迫挨打的戒心和大国无面的怨气,另一方面又抱着阿Q般的依赖心理。弱国无外交。自己不能强大,在国际政治中多为鱼肉。
史迪威在蒋介石最后通牒下被迫离开中国,更没有机会按照他的理念去训练90个师的中国军队。剩下的则是历史。历史人物为己为公都有理念,都已尽力。历史长河,可以追溯源头,但没有尽头,是好是坏,通过多少代人在改变。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