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和肖斯塔科维奇的故事
知识分子的含义在西方传统和俄国革命后共产主义社会中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暂且称之为东西方区别。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学没有上完,是苏格兰农民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他自幼爱读书,有钱后捐款建立大学、音乐厅、医院和图书馆。在西方,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不代表一个阶层,而是一种现象,在音乐界中也是一样。
巴赫、海顿、亨德尔、莫扎特的一生多是为贵族或是教堂打工而生,找个有“知识”懂欣赏的贵族当老板,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天赋,专业创作,导致他们的作品也是最为丰富的。肖邦,生性文弱,多情浪漫,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花在衣服打扮上的时间和在音乐上差不多。二十岁离开波兰去法国,一直在情史中,也再没回过波兰,和我们从小教育中那个波兰爱国者的光辉形象相去甚远。舒曼娶了一个好老婆,他钢琴老师的女儿,是钢琴天才,舒曼新谱出的曲子几乎都是由她演奏,生了一堆孩子,德才兼备,可惜舒曼顾不上这些,以自杀了结自己。柏辽兹和瓦格纳都是狂人,柏辽兹为了追求女高音,写下了有划时代意义的Symphonie Fantastique,这个故事倒是法国味十足;瓦格纳更是一个狂人,除了自己就是自己。Schoenberg和Stravinsky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也都是自傲得不得了的人,性格冷淡,脾性怪异。最有意思的俄国的普罗科菲耶夫,自幼就是孤僻自傲,20岁在音乐学院的时候连老师都不看在眼中。十月革命后移居西欧,娶了个西班牙老婆,但是他属于那种离开俄国就没有魂魄的,在三十年代又回到已经的苏联,没多久就挨了一闷棍,懂得在自己之上还要有更高的组织必须服从,一个孤傲的人就这样开始关注儿童,写出了著名儿童音乐作品,彼得与狼。
知识分子在东方突然成为一个和别人区别独立出来的群体,如我们所熟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越第三世界的国家这种划分就越明确,个别地方甚至只要认字就成知识分子。
肖斯塔科维奇生存于典型的东方社会的知识分子环境下,但又是一个纯粹西方intellengtsia 音乐家的典型。1906年出生于俄国的“知识分子”之家,幼年的故事与大部分的音乐家一样,很早显示才华,13岁进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1934年他的歌剧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影响颇广;1936年,斯大林看后非常不满意,开始受到批判,被划定为形式主义。二次大战,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乐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演奏,再一次将肖斯塔科维奇推向苏联音乐界的顶端。在1949年,肖斯塔科维奇、彼得科菲耶夫和恰恰图良,当时被称为苏联音乐界的三个泰斗,一起被打成形式主义。但是,斯大林死后,肖斯塔科维奇继续仕途,当过最高苏维埃代表,。
在西方传统中intelligentsia有鲜明独立思考的特征,这与绝大多数死也不想用脑子的人有着最本质的区别。虽然生活在东方,但肖斯塔科维奇也是一个真正的intelligentsia。他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很少看到他有笑容。即使已经成为苏联音乐泰斗,但是当见到从美国回来的Stravinsky时还会紧张得不行。每次受到批判,还能继续写出几部在音乐上成就非凡但是又能让组织满意的作品。可能就是这些低调、为人的品行和才华能让他在体制内突出来。
著名美国音乐评论员Ted Libbey对肖斯塔科维奇有盖棺定论的一段评论:“肖斯塔科维奇在支离破碎的健康和精神中死去。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明显,他会被看作是20世纪最有标志性的音乐家,可以与Schoenberg和Stravinsky相提并论。当后两者对音乐风格发展有重要影响,是他(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那音乐中的黑暗与痛苦,希望的破灭,荒诞怪离,偏执焦躁,甚至是邪恶,最主要那永恒的苦难与悲哀,使他的音乐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
0
推荐